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中國金融監管層正著力推進實體融資成本下降,而如何進一步降低銀行負債成本成為其中關鍵之所在。央行近日發文對銀行存款産品的“中堅力量”--結構性存款收益率進行規範,以減少高息攬儲惡性競爭,助力銀行存款成本降低,不過實際的效果可能較為有限。
有知情人士對路透表示,央行最新下發通知,稱將指導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加強存款利率自律管理,並將結構性存款保底收益率納入自律管理範圍;同時,將存款類金融機構執行存款利率管理規定和自律要求納入宏觀審慎評估(MPA)。
“通過微觀監管、自律機制和宏觀審慎監管,協同推進存款降成本。”中信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肖斐斐等在報告中稱。
報告進一步指出,結構性存款作為創新存款品種,未受自律機制關於存款利率上浮比例的限制,此次將保底收益納入每月自律監測範圍,將實質封堵目前部分銀行借結構性存款變相規避上浮比例限制的做法。
天風證券銀行業分析師廖志明亦認為,此規定能夠促進結構性存款轉向真結構,避免淪為高息攬儲的工具,預計未來結構性存款的實際保底收益率有望明顯下降。
結構性存款爆發增長于2017-2018的嚴監管時代。一方面,資管新規下保本理財逐步退出市場;同時,銀行負債端壓力與日俱增,而結構性存款憑藉高收益特徵,逐漸成為各類銀行吸儲利器,但這也變相抬高了銀行負債端的成本。
為對結構性存款進行規範,中國金融監管層已多次發文。如2018年9月的理財新規中,對結構性存款的管理以及開展此類業務的資質進行明確;2019年10月銀保監會進一步下發通知,打壓市場上“假結構”存款的生存空間,還採取設置過渡期和“新老劃斷”的政策安排,確保業務平穩過渡。
路透1月中旬從消息人士處獲悉,中國央行地方分支機構對轄內銀行進行窗口指導,對結構性存款利率進行限制,要求其區間下限不得超過同期限定期存款利率的150%;此舉意在降低銀行負債成本,引導貸款端利率下行,降低社會融資成本。
中國央行數據顯示,2019年12月中資全國性銀行結構性存款餘額約9.6萬億元人民幣,為2019年1月以來規模首次跌至10萬億以下;不過,受銀行年初衝存款的季節性因素影響,今年1月末結構性存款餘額環比增12%至10.79萬億元。
**降負債端成本效果料有限**
分析人士指出,雖然央行此舉有望降低結構性存款利率的保底收益率,但並未對産品利率的設計進行限制,對銀行存款成本的影響相對有限;不過,隨著整體市場利率趨於下行,結構性存款産品的定價也會隨之走低。
光大證券研究所首席銀行業分析師王一峰表示,央行此舉對控制負債成本的作用較為有限,與直接下調存款基準利率相比,對結構性存款的規範是種幅度較小、較為緩和的模式。
“央行的通知只是要求結構性存款的最低利率水準跟著自律機制對應,並沒有限制這個産品的利率設計,而銀行最後付出的利息成本並不一定是最低檔的,最終對負債端的影響並不確定。”興業研究宏觀團隊金融監管分析師何帆對路透稱。
她並表示,結構性存款的利率水準最終會與同類産品對標。在當前的利率環境下,市場整體收益率趨於下行,加上資管新規和理財新規影響,結構性存款的定價也會趨於下行,不過,下行幅度可能較為有限。
“目前結構性存款計入一般性存款管理,而監管在流動性匹配率等指標中對一般性存款的強調,使得銀行為改善監管指標也願意付出較高成本來吸收結構性存款,因此前次市場利率雖然整體下行,但結構性存款的成本卻居高不下。”何帆稱。
而從中長期來看,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以市場化方式計息的存款佔比將逐漸提高,對商業銀行負債成本造成壓力。
有國有大行人士對此表示認同,“現在普通的存款已經不能滿足客戶的需要了,他們都想在保本的基礎上有更多收益,結構性存款算是零售産品中的中堅力量了。”
來源:路透中文網 2020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