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疫情期間熱議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人民日報週二發佈評論稱,作為數字經濟的發展基石、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新基建”的加快推進本就是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應有之義,疫情帶來的變化和影響,更凸顯了其緊迫性與重要性;加快建設新型基礎設施一舉多得、正當其時。
評論指出,比起傳統基建,“新基建”的技術性、專業性以及市場不確定性相對較強,需要更加有效地發揮各方合力、集聚創新智慧,這就要求打破過去基礎設施投資中的“玻璃門”“彈簧門”等體制機制障礙,同時,也要出臺財稅、金融、産業等方面政策,發揮好政府性投資“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引導和鼓勵有意願有實力的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參與進來。
人民日報稱,經過連續多年大規模投資,交通、能源、水利等傳統基建領域的存量基數已經很高,再維持高速增長並不現實。與之相反,面向未來的“新基建”卻是剛剛起步、空間巨大。
“總的看,加快建設新型基礎設施,不僅有利於擴大有效投資、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還能助力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激活發展新動能,可謂一舉多得、正當其時。”
人民日報指出,同時也要把握“新基建”與傳統基建的異同點,科學施策、精準發力,把步子邁得又快又穩。
“新基建”與傳統基建都具有公共性、通用性、基礎性,需要政府在規劃佈局、政策引領等方面發揮應有作用。為此,有關政府部門應當提前研判、提早謀劃,做好頂層設計,加強部署協調,引導各方在“新基建”中共繪“一張圖”、同建“一張網”,從源頭上避免重復投入、盲目推進,讓建設更有章法。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指出“加快5G網路、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人民日報評論稱,可以預計,“新基建”將逐步帶動數字經濟的繁榮,不斷孕育新的建設需求,進而撬動更大規模投資、形成正向迴圈。
新華社上日評論稱,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新基建”有助於穩投資、穩增長、促消費,是化解疫情不利影響,實現經濟平穩有序發展的重要方法;但抓住、用好這個機遇,需要從實際出發、找準著力點、有序推進,切忌一哄而上,盲目跟風,隨意為之。
來源:路透中文網 2020年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