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行原副行長、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理事長吳曉靈表示,中國市場仍有一定的政府債券容納能力,央行沒有必要在一級市場直接購買政府債券,應該通過公開市場買賣政府債券向市場提供必要的流動性支援。
吳曉靈週一在金融時報撰文指出,從理論上講,央行從一級市場買進政府債券和從二級市場買進,貨幣創造的效果是一樣的,但經濟機制不一樣,是兩種不同的資源配置方式。
央行從一級市場買進,央行缺乏主動權,對財政紀律的制約有限,因而各國央行一般不從一級市場買進,甚至國家立法禁止央行從一級市場買入,中國《人民銀行法》即有此規定。
而從二級市場買進政府債券,儘管央行操作時也會與財政協調,但買進數量、價格會以貨幣政策目標為準。而且,國債二級市場的收益率曲線會形成金融市場的無風險收益率基準,引導金融市場價格形成。
她並表示,中國政府應對疫情及疫情對經濟的衝擊,提出了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産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的六保政策,並出臺了一系列減稅、減負、補助、加大投資力度的財政政策和加大有針對性的貸款投入力度、央行定向提供低息再貸款、減免貸款利息、延緩還款期限的金融政策。
在這些政策中,有些有經濟效益,可以發行專項債或特別國債,但大量的沒有經濟效益的支出只有擴大赤字、增加政府債券發行。在財政政策的實施中為了儘量減少赤字,應最大限度地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用財政擔保和財政貼息的方式引導金融資金的投入,用少量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金。
面對大量的政府債券發行,社會開展了發行方式的討論,即財政赤字貨幣化的討論。而財政赤字貨幣化就是讓央行持有政府債券。有人擔心社會資金不能消化大量增加的政府債券,提出讓央行直接從一級市場買入的建議。吳曉靈認為,讓社會資金在一級市場買入政府債券,如果市場流動性有問題,則央行通過二級市場買賣政府債券提供流動性。
她指出,目前,中國市場有容納政府債券的充足餘地。從宏觀上看,中國是高儲蓄率國家,儲蓄率位列世界前茅。2019年末政府債券(國債+地方政府一般債+地方政府專項債)37.2萬億元,銀行持有81%,佔銀行資産餘額的13.9%。政府債券增量為4.8萬億元,銀行佔比為83%,佔銀行資産增量的18.8%。
截至2020年4月末,存款類金融機構資金運用餘額同比增長12.2%。若假設年末增速也為12.2%,則全年資金運用增量為26.6萬億元。假設政府債券在銀行資産增量中的佔比和2019年相同,仍為18.8%,則銀行至少有能力買入5萬億元。2019年銀行之外的機構持有政府債券增量為0.8萬億元,可假設其2020年增量不變。兩者合計為5.8萬億元。
2019年央行通過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釋放了2.7萬億元的流動性。財政發債是流動性的收縮,但財政支出流動性就會回歸市場。如果市場需要,央行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提供流動性,也包括買入政府債券提供流動性。只要央行和財政密切配合,政府債券市場發行是可行的。
不過吳曉靈還認為,儘管上述分析表明政府債券發行尚有餘地,但還是應該從緊安排財政支出,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維護財政紀律,維護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
來源:路透中文網 2020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