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南四環一家在中國經營了十四年的法國大品牌家裝店--樂華梅蘭(LEROY MERLIN)科興店4月宣佈閉店,其後公司官宣:為應對疫情在未來幾個月的發展以及由此帶來的後續影響,公司決定關閉在中國的實體店,但保留線上業務。
5月11日,遍佈北京的全時便利店官方公眾號稱,因公司經營戰略調整,全時便利店北京區域所有門店將於5月20日24點0分結束經營。該告知函發佈後不久就被刪除。5月12日,該微信號發佈一份幾乎一模一樣的通知,但是將“結束經營”這一説法改為了“經營調整”。
5月13日,全時再次發佈重要通知稱,“因為疫情影響嚴重,我們被迫進行戰略性調整,便利店業務將進行整合、優化,整合之後將會積極引入戰略合作,重新出發”。儘管結局尚不明朗,但全時便利店店門緊閉卻是不爭的事實。
無論是樂華梅蘭這樣國際知名的大品牌家裝店,還是遍及城市小區的便利超市等,這些伴隨城市發展提供便利的服務行業,顯然沒能扛過突發的疫情倒在了後疫情時代,而這卻只是諸多受衝擊行業中的縮影。
這或許突現後疫情時代中國穩就業的難度究竟有多大。此前財科院舉行的一場地方財政經濟形勢座談會上就反映出當前地方經濟發展五大困局之一:失業創新高,新增轉移就業降幅為歷年之最。
東部一省份代表反映,員工穩定難是一個重要問題,境外疫情衝擊導致訂單取消或延後,企業面臨“繼續生産則庫存上升,停工則員工隊伍難以維持”的兩難困境。
在這些不時傳來的閉店和關廠潮中,背後都挾裹著無數個就業崗位的消失和貧困家庭的增加,突現後疫情時代暗流涌動的失業潮下冰冷的社會現實。
在北京一家大型房屋仲介機構工作了四五年的程先生春節前回老家過年,受疫情影響公司一直沒復工,對主要靠提成底薪不到1,000元人民幣的程先生要在北京這樣一個大城市根本無法生存,只能選擇離開北京在老家另謀生計。
他或許就是中國總理李克強在今年兩會結束後的記者招待會上表示“中國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人民幣”中的一員,這一數據也讓中國每人平均年收入3萬元人民幣,每人平均GDP超過1萬美元的亮麗成績黯然失色。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4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354萬人,比上年同期相比少增105萬人。4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6%,比3月份上升0.1個百分點;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5.8%,比3月份上升0.1個百分點。
**人間的煙火,怎樣煥發新生機?**
雖然中國已從全球蔓延的疫情中率先抽身而退。但步入後疫情時代,先生存再發展無論是對一個國家還是對家庭、個人都是最現實的選擇,更突現中國佈局“六保六穩”政策的迫切性。
剛剛結束的中國兩會上,中國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6%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5.5%左右。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産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維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確保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只是在暗流涌動的失業潮挾裹下,相較微信群中如雨後春筍般到處推銷各種如何“省錢”的電商微商們,中國允許“夜市、地攤“的重現顯然是更接近振興實體經濟業態的一種方式。
為適應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中央文明辦在今年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中,已明確要求不將佔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目前,浙江、四川、江西等地有序開放了“地攤經濟”“馬路經濟”。官媒就報導稱有大排檔業主表示,在允許出店經營的情況下,至少每天收入都是在3萬元以上。
人民日報近日刊登以“用繡花功夫引導好地攤經濟”的評論文章稱,目前中國“經濟運作面臨較大壓力,人民生活受到較大影響”,“莫小看這些不起眼的街巷小店、馬路市場、流動商販,維持許多家庭的生計要靠它們,解決靈活就業要靠它們,便利城市居民生活和消費也要靠它們”。
只是相較改革開放初期這些走街穿巷的地攤、夜市等帶活經濟的流動業態,當事過境遷,人們已經享受到電商帶來的巨大便利時,尤其是隨著居民收入的提升,人們對物質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大幅提升,在消費升級的同時,政府鼓勵的這些夜市、地攤等“古老”業態如何重現生機,答案顯然拭目以待。
“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市場、企業、個體工商戶活起來,生存下去,再發展起來,國家才能更好!我們會給你們支援的。”李克強6月1日考察山東時就稱讚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人間的煙火,是中國的生機。
來源:路透中文網 2020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