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週三表示,中國今年將成為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國家,預計四季度中國經濟增速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潛在水準6%,全年小幅正增長2%;全球經濟將在明年一季度將回升至疫情之前的增速,相比08年金融危機時期的“U型”衰退和反彈,此次在疫情影響下將呈現“深V”型。
他線上上媒體分享會指出,目前來看中國經濟可能“先進先出”,即:疫情發生的早但控制得也比較早,由於疫情控制較好,中國經濟也將較好地先復蘇。目前中國製造業和建築業已經回歸到疫情之前的水準,接下來的接力棒會交給消費者和服務業,雖然這些行業恢復慢一點,但從數據調研情況來看每個月都有逐步回暖的進展。
“即使出現第二波(疫情),但總體對經濟復蘇的影響是可控的,”邢自強稱,儘管目前北京的新冠感染人數可能繼續增加,但由於官方吸取了過去150天的各種防控經驗,更多的會進行定向隔離和精準封堵風險,不會出現停擺的狀態。
他並稱,儘管中國就業壓力正在從最艱難的時期慢慢走出,但壓力依然嚴峻。根據測算,當前失業和亞就業人數約9,500萬人,佔總體勞動力數量的15%,這些恰恰主要發生在批發零售、交通出行和餐飲業,因為需求的恢復還沒有達到疫情前的正常水準,未來會繼續通過政策發力來確保經濟的復蘇。
邢自強指出,到三季度末,多數服務業行業的需求能夠恢復到疫情前的狀態,包括餐飲和一些娛樂行業,除了極少數如影院、酒店等出行很難完全恢復,其他的大部分行業能夠全恢復。“也就是説只要在此過程中對中小企業倒閉潮管控的比較合理,通過減少稅費等其他扶持方式,使企業不至於倒閉,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等到消費者行為模式逐漸的恢復到疫情之前的狀態,就業的狀況還會繼續改善。”
展望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和産業可能出現三大變化,徹底逆轉過去30年維持全球經濟穩定格局的因素,包括貿易逆全球化趨勢、全球可能進入經濟平民化平庸化的階段等。短期而言,全球經濟面臨通縮壓力,但通脹在兩年之後會捲土重來,不僅是因為這次發達經濟體的財政與貨幣刺激規模史無前例,更重要的是,以往遏制通脹的因素將不復存在。
“大企業被削弱、科技和貿易脫鉤,全球化逆轉,推高物價、拉低生産率。所以疫情後短期通縮,長期通脹。”他稱。
中國本週公佈的5月工業、投資和消費數據繼續回暖,但均略遜於市場預期,工業連續第二個月正增長,投資環比亦改善明顯,消費中汽車消費表現搶眼。分析人士認為政策面將進入一段觀察期,更側重於現有政策的加快落實,進一步大幅寬鬆加碼的可能性不大。
來源:路透中文網 2020年6月17日